【本网讯】4月20日,气象教育工作座谈会暨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主持会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与会并分别围绕高校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提升气象人才培养质量作报告。教育部相关司局领导,江苏、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3所相关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有关领导,北京、江苏、四川、甘肃等省(市)气象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中国气象局相关内设机构和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与会。学院院长周激流出席会议并作了交流报告。
会议现场
郑国光回顾了多年来气象教育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分析了当前气象教育与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就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提出建议。他指出,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需先行,气象教育是中国气象事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我国气象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的气象教育工作,新形势下,气象教育应当围绕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气象现代化。
郑国光出席会议并讲话
郑国光建议,要提高认识,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举措,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要围绕国家气象现代化,适时调整以气象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气象学科专业结构,着力推动高校气象学科建设;要适应发展,研究制定大气科学相关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大气科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等,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着力提高气象人才工作水平;要齐心协力,推进气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气象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气象、政府、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构建我国气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玉波表示,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气象工作和气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体制创新、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就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杜玉波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高校建立以气象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二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主动加强与气象部门、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标准、修订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训质量,推进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三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探索气象人才培养联盟运行的长效机制,完善联盟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交流研讨机制等。
周激流作交流报告
会议期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分别就各自在气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大会报告交流。周激流作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气象现代化人才”的交流报告。周激流在报告中介绍了学院学科专业特色,全面系统介绍学院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并重点介绍我院大气科学专业和气象探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成效。还就学科设置、博士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范和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等提出四点建议。
会上,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正式成立,旨在强化各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强化各成员单位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搭建教育与行业合作交流平台,有效提升气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