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信

媒体成信

【中国气象报】“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立稳学科支柱 筑牢传承之基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刘蕊日期:2024-05-30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亚盈-(中国)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成信大”)创立于1951年,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成都气象学校、成都气象学院等不同成长阶段,2015年更名为现名。大气科学是其立校之本和学科发展根基,经过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学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校不仅稳固了大气科学在气象领域的支柱地位,更推动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气电结合,以电为主”的办学特色。在此基础上,成信大不断谋划新布局,以更多促进学科发展的举措,向着争创一流的目标迈进,生动诠释了“成于大气,信达天下”的校训。

立德树人,凸显人才培养叠加效应

从创建伊始,成信大便肩负起培养气象人才的使命,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融合。成信大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气象人才,其中包括中国气象系统约70%的大气探测业务骨干、民航系统50%以上的气象装备保障人才和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部分气象保障工作者。他们当中,有耕耘在中国气象事业重要岗位的奋斗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功臣、气象领域的科研业务创新骨干……他们为气象、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行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历经多年发展,成信大不仅成为国家重要的气象人才培养基地,更在大气科学科研与成果转化上取得显著成效,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

成信大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不断完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体系。自1978年开设本科专业以来,成信大大气科学学科已逐步构建起清晰完整的教育体系,于2004年开始发力高层次科研型人才培养,2016年成为四川省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大气科学本科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20年荣获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由大气科学学科主要支撑的地球科学和环境与生态学学科均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全球排名前1%,标志着学校在该学科领域已迈入世界高水平行列。

在人才培养上,成信大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时代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气象行业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其中。坚持科教融合,推动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促进,积极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分类培养,支持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行业精英型等多元人才培养与发展。

坚持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方向。成信大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依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平台,推动优质科研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成信大把科研设施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人工影响天气科普基地等一批开放共享的省重点实验室(基地)为提升大气科学人才教育与培养质量提供支撑。成信大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特色优势,将最新成果或进展融入教学,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以科研反哺教学的方法达到科研育人目的。成信大把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进入导师课题组感受科研氛围、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接受科研熏陶、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从而培养和挖掘具有科研领导力和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

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信大关注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立足特色优势与多元化发展,以培养符合气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学阶段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兴趣教育并举,专业教育阶段注重专业意识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分类培养阶段支持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行业精英型等多元人才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并举,既满足气象行业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融合,实现优质资源融会贯通,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形成正向合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培育具有高尚品德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气象人才。

在课程思政方面,有获得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称号荣誉的一批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大气科学专业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气象雷达系统教学团队获批首批全国气象教学团队,大气科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大气流体力学”和“天气学分析”获批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出版了国内首部大气科学类课程思政教材——《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实践育人方面,增加学生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其中,连续举办了15届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科普活动,是列入团中央全国暑期“三下乡”的专项活动之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增长才干、提升情怀。在文化浸润方面,致力于赓续红色基因,打造校史馆、大气探测博物馆等精品校园文化阵地;坚持每年开展“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挖掘报道大气科学领域优秀校友事迹教育感染学生,充分利用融媒体的宣传手段让气象文化更直观、更生动,筑牢文化育人基石。

科研攻关,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

成信大曾经是中国气象局直属院校,现在为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因此,学校依托深厚的基础资源和背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全力开展科研攻关,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和能源保障等关键领域,持续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成信大强调“气电结合,以电为主”,以科技创新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引领,强化大气科学与信息学科交叉融合,在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青藏高原气象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等方面开展特色研究和成果转化。其中,青藏高原气象学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为监测预警与防范重大自然灾害提供坚实支撑;率先在国内开展龙卷风探测技术研究,获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计划支持等。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成信大现有2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平原城市气象与环境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省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同时也是中国气象局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的共建单位。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围绕国家气象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需求,结合学科传统优势和特色,成信大组建了先进气象雷达系统、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及装备、气象信息融合与处理、探测数据分析与应用、气候与气候变化、大气动力学与大气物理学、陆面过程与大气边界层、大气环境与健康气象、防灾减灾与短临预报等多个科研团队,围绕“双碳”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展开科研攻关。

成信大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青藏高原科考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近5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5项省部级(行业)科技进步奖。2018年,成信大首次成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专项“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与业务化应用”的牵头单位。在气象雷达技术方面,开展地基、空基、天基气象雷达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针对天气气候一体化异构模式实时计算、气象行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等需求,成信大组织骨干力量攻克气象精准智能实时预报、地空天一体化信息智能融合等难题,实现高原机场、高原边境、卫星发射基地等关键设施的气象要素获取,在中央气象台“一带一路”预报服务、北京冬奥短临预报中均有较好应用。

服务社会,成果深度应用显成效

成信大是国家重要的大气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奔走在中国高原气象学研究前沿,创新开拓新型气象服务,形成了从大气观测、基础理论到应用服务的完整链式研究体系,覆盖大气科学科研和业务全流程。

作为高校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的重要学术高地,一项项高原山地大气动力学研究助力精准预报,夯实国家防灾减灾能力。

生成于川西高原及四川盆地的“陆地台风”西南涡引发的降水致灾性极强,影响范围覆盖我国西南乃至东部广大地区。然而,现有常规大尺度观测资料的时空分辨率难以对西南涡这类中尺度天气系统进行有效监测、追踪和预报。对此,成信大展开了西南涡及其暴雨中尺度特征的观测试验、诊断分析和预报技术研究,基于该项研究而最终建立的集“观测试验-理论研究-业务应用”于一体的西南涡中尺度监测、研究和预报体系,发展完善西南涡暴雨预报概念模型,建成“四川省西南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西南涡暴雨诊断预报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灾害性降水预测及气象防灾减灾作出重要贡献。该成果已在湖南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等部门的预报服务、科技研发和业务培训中得到应用。成果提供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天气动力学诊断物理量和判据指标,能够帮助预报员更准确地监测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影响系统的演变,已成为西南涡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暴雨发生、落区和强度的预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已广泛应用于气象、农业、航天等行业的气象监测及预报业务中。

作为高校“气象探测装备”的领军者,其一批批气象雷达探测与信号处理研究成果已帮助我国在精密监测方面取得突破;其研发的气象雷达核心处理系统国内占有率超70%,有力支撑了国家气象雷达布网并出口海外;率先研制出龙卷风探测雷达和海雾探测雷达,填补了行业空白;研制的X波段雷达为中国“天眼”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自主研制的小型移动天气雷达系统整机,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100余部,两次列入《中国气象技术装备样本》;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气象观测仪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仪器专项、行业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助力我国实现从气象大国跨入气象强国的核心观测设备国产化。

作为新型气象服务的探索者,一系列“气象+”服务研究在关乎国计民生的精细服务中闪光。

受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影响,四川盆地上空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之城市化发展迅速,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和春夏臭氧污染等问题突出。成信大开展了四川盆地多尺度气象条件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物形成和消散机制的影响研究。“基于GAM的臭氧污染主控气象因子定量识别技术”应用于2019年度四川省环保科技计划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臭氧污染多维成因解析与管理防控体系研究”。此外,学校的大气污染机理与防治研究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搭建四川省霾监控与预警平台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气污染防控业务。

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站在新起点,肩担新使命,成信大坚持找准大气科学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加强学科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以推动国家战略实施和服务民生福祉的实际行动,在时代乐章中唱响“大气之歌”。

网址链接: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795741209407258625